打開心裡箱,看見更多的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心裡箱
Aug 25, 2023

--

若說「思考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覺知這個對話,或許也是在看清靈魂的本質,看清,自己的存在。

八月主題:自我覺察、自我了解

文/mangotiger

“Thinking is the talking of the soul with itself.”(思考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 — — Plato

你會和自己對話嗎?

誒等一下,這裡的對話不是指真的說出口的那種喃喃自語,而是你有曾注意過在腦海中一直有個聲音喋喋不休的吵吵嚷嚷著嗎?像是在趕公車時,可能有個聲音喊著:「快來不及了!」,或是一早起來,那個聲音便開始說道:「早餐要吃什麼呢?蛋餅?還是吐司?飯糰好像也不錯。」

如果有的話,這個聲音又稱作內在語言(Inner speech),或是內心獨白(Internal monologue)、自我對話(Self-talk)、口語思考(Verbal thinking)或內在對話(Internal dialogue),別稱多到有些嚇人是吧。

在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領域有著不少關於其的討論,在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上,內在語言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與我們的自我調節、思考能力等,以及一些精神疾患症狀的發展也有關,但,也並非所有人的內在心智運作狀態裡,都有這麼一個聲音存在,也可能是透過圖像、抽象概念或是其他型態來進行,不過內在心智的研究受到方法論的限制,相較之下成果較為有限,畢竟,我們終究無法進到他人的腦袋瓜看看裡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關於人類的心智發展還是尚有許多未知的雲霧值得一探究竟的呢。

若對於內在語言的發展、相關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有興趣的話,推薦可以參閱科學人雜誌第187期9月號「腦海中的小劇場」這篇文章,網址: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id=3691

平台pexels 攝影師:Vie Studio

接著想多談談關於內在語言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又有何重要性呢?

可以先想想看這個內在的聲音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呢?或者說,這個聲音最常「對自己」說些什麼呢?前面提及,內在語言涉及了自我調節,泛指計畫事情和解決問題,以及思考能力,包含了自我反思、自我激勵和批評等,而當內在對話常出現負向的、自我批評的,甚至是自我貶低的情形時,長期下來便會對於我們的身心狀態有所影響,但要如何覺知其的存在呢?

最為重要的便是,具備「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的能力,自我覺察指的為「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感覺到什麼,以及為何有這樣的想法與感受」的能力(姜兆眉、蘇盈儀,2019)。筆者曾在大學的課堂上,老師讓我們練習「自我覺察」這件事,當時請到兩位同學在台上相互對話,而其他學生除了記錄他們的對話外,還需一邊「捕捉」並加以「記錄」下自己腦中的任何想法,這並不是個簡單的練習過程,一邊記下談話的內容已疲於奔命,同時還需觀照自身的內在,是否受到該內容的觸發產生出了怎麼樣的反應、感受或是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不斷的練習和嘗試,也不一定是要作為聆聽他人談話的第三者,舉凡有對話發生的地方,便值得有所覺察,例如:筆者某次在講電話時,越講越激動,突然腦中出現一個聲音告訴我:「快要爆炸了!」,瞬間,我「發現」了自己處在了這個狀態,於是我趕緊踩了煞車,避免衝突越演越烈,便說道:「先讓我冷靜一下,我現在狀態不太好,等等再談。」。

Photo by Михаил Секацкий on Unsplash

關於「念頭的捕捉」筆者覺得對瞭解自身的價值觀很有幫助,尤其是對於事物的看法,例如:看到一個不喜歡的人事物時,會閃過:「蛤?怎麼會這樣!」之類的小念頭,但那一瞬間的否認,其實就代表了自身的不認同,但往往會很快速地閃過,可能因社會化的緣故,或是華人社會的關係,對於「負面感受」、「對人事物的批評」會比較被忽略和壓抑,而隨著那個小念頭的出現,其實也會帶出一些情緒,雖然可能很微小,但隨著練習,慢慢能感受到某種「不舒服」或「怪怪的」感受,這時可以再去回想一遍這個觸發的情境或是人物,以便能更好、更細緻捕捉內在真實的想法。

自我覺察不只幫助自己瞭解內在語言,也是在更深入釐清自己的認知模式,不論是理情行為治療的大師Ellis或是認知治療的大師Beck都會肯定覺察自我內言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行為,而正念(mindfulness)裡也十分強調覺察,不只覺察想法,也覺察身體的感覺,讓一切都回到當下。

若說「思考是與自己靈魂的對話」,覺知這個對話,或許也是在看清靈魂的本質,看清,自己的存在。

參考資料

Alderson-Day, B., & Fernyhough, C. (2015). Inner speech: development, cognitive functions, phenomenology, and neurobi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1(5), 931.

姜兆眉、蘇盈儀(2019)。學習與人工作,從「自我覺察」與「對話」開始。輔導原理與實務自編教材。

--

--

心裡箱

走過的路途不見得清楚記得,只是種種感受會留在屬於我們心裡的箱子。打開箱子需要勇氣,伴著親近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遇的獨一故事,認識世界,繼續遠行,其實認識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