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裡箱,看見更多的自己-創傷、自我慈悲

心裡箱
Jan 25, 2024

--

一定是經歷過什麼,我們才遇上毒性羞恥的怪獸,但面對世界的並不是這隻怪獸,是勇敢的自己!

一月主題:毒性羞恥

文/Daydreamer

「我真沒用,其他人一定覺得我很糟糕!」、「連這個小事情也做不好,真想躲起來」、「像我這樣的人,我憑什麼?」……這些聲音曾經出現在你腦海嗎?你有多常這樣和自己說?你甚麼時候會這樣和自己說呢?

羞恥感(shame)是一種近乎普遍於所有人的情感,當我們犯錯或陷入尷尬時,理所當然地會感受到缺失及不適,好像自己最不堪的面貌被他人的目光注視,恨不得立即鑽進洞裡。羞恥感看來是一種讓人生厭的情緒,然而,它對人類道德作用甚大,牽制著我們不要犯錯,若一個人屢屢犯錯卻毫無悔意,可能會被嘲笑「人無恥,則無敵」。羞恥的感覺雖然讓人不適,然而與個體的品德培養相關,有其存在的價值。

平台pexels 攝影師:anete lusina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並不是這種情景引發的羞恥感,而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毒性羞恥」(toxic shame)(Dolezal & Gibson, 2022)。倘若我們沒有過失、沒有犯錯、沒有被批評,卻在生活中很多情境下都認為自己不夠格、不值得,這種慢性而廣泛的羞恥感,就被稱之為「毒性羞恥」。這種羞恥感像毒藥一樣,無時無刻蠶食著我們的細胞,把自我變得很小很小。這種羞恥感化身成他人的目光,鄙視地、批判地打量著我的過失,我就像一個犯錯的小孩,無時無刻感到被批評、被拒絕、被蔑視。

越來越多文獻指出,毒性羞恥和創傷有關,尤其是童年被疏忽照顧或受虐的經歷 — — 經歷創傷使我們容易產生強烈的自我蔑視感。《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Walker,2020)裡面有一個例子,一位別人看上去成就非凡、英俊瀟灑的職業演員大衛,在一場成功的試鏡後向心理師說:「我從沒讓任何人知道,可是我自知我真的非常醜。我如此不堪入目,還試圖當演員,真是蠢!」這位演員表面如此成功,內在卻如此自我厭惡……事實上,他的童年受盡家庭的忽略和虐待,他的父親酗酒,總是將對大衛的嫌棄表露無遺,他的兄弟姊妹都模仿父親,羞辱大衛。在生活的那麼一瞬間,大衛彷彿回到被虐待時的那種情緒,經歷強烈且難以承受的被蔑視感、孤獨感、自我批判。這種情緒的再次來襲,被稱為「情緒重現」。除了上述的例子之外,亦有研究指出若受害者自認為需要對於創傷經歷負責任 — — 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才會遭受創傷,亦是創傷引起毒性羞恥的原因之一。(Dolezal & Gibson, 2022)

平台pexels 攝影師:sinitta leunen

那麼,我們如何才可以面對毒性羞恥? Golden (2017)提供了幾個方向。首先,我們需要覺察到自己的內在批判聲音,僅僅去觀察它的存在,不做反應。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進行正念冥想,看見這些念頭的來來去去,而不帶評價。其次,我們可以嘗試用一個自我慈悲的眼光看待自己,為自己培養一些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的詞語,取代那些批判的聲音,例如:「我不值得受這些苦!」、「作為人類,犯錯是必然的!」、「我活得真誠,我喜歡這樣的自己!」 — — 如果你願意,邀請你現在一起來試試!當然,如果你發現毒性羞恥和情緒再現一直影響著你,願意向信賴的人或專業人士求助是很重要的。

羞恥感可能無時無刻在攻擊著我們,拖著我們後腿,告訴我們自己有多少過失,我們不夠好。一位研究羞恥感的學者在TED分享一句羅斯福的名言:「名譽和功勞並不屬於那些評論者,也不屬於那個只會坐在一旁,教訓那些真正在做事的人,如何可以將事情做更好,而且高談他是如何跌倒的;這個榮譽是屬於競技場上的那個人,他們的臉上載滿灰塵和血汗。他在競技場,最好的結果是取得勝利,最壞的情況是取得失敗。但當他失敗時,他無所畏懼。」(Brown, 2012)

平台pexels 攝影師:designecologist

一定是經歷過什麼,我們才遇上毒性羞恥的怪獸,但面對世界的並不是這隻怪獸,是勇敢的自己!

願你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療癒的力量,安撫受傷的自己!如果你想多了解毒性羞恥,可以參考Pete Walker的《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及周慕姿心理師的《羞辱創傷:最日常,卻最椎心的痛楚》。

參考資料

B. Brown. (2012). Listening to shame [Video]. TED Conferences. https://www.ted.com/talks/brene_brown_listening_to_shame

Bernard Golden (2017).Overcoming the Paralysis of Toxic Shame- An essential step for cultivating healthy anger. Psychology Today.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overcoming-destructive-anger/201704/overcoming-the-paralysis-of-toxic-shame

Dolezal, L., & Gibson, M. (2022). Beyond a trauma-informed approach and towards shame-sensitive practice.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9, 214. https://doi.org/10.1057/s41599-022-01227-z

Pete Walker (2020)。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陳思含譯)。新北市:柿子文化。(原著出版:2014)

--

--

心裡箱

走過的路途不見得清楚記得,只是種種感受會留在屬於我們心裡的箱子。打開箱子需要勇氣,伴著親近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遇的獨一故事,認識世界,繼續遠行,其實認識的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