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箱
Jan 23, 2021

打開心裡箱,看見更多的自己 — 家庭(親子溝通與和諧)

這一次的家庭文章Blue結合了華人文化的和諧精神,讓大家知道改變不見得要透過激烈的衝撞來完成,有的時候和諧的漸進改變,在華人家庭中比較能夠接受。

1月主題:家庭

文/Blue

「為什麼在父母面前我總是說不出自己的想法?」、「爸媽總是對我的生活指指點點,我覺得好煩。」「總覺得很多時後和父母講不到幾句話就會開始吵架……」、「每次自己鼓起勇氣和父母說出自己想法的時候,總覺得爸媽都不太能理解我。」、「也許,自己和父母之間,真的是有一道代溝吧。」

Photo by Warren Wong on Unsplash

在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過一些與父母衝突、或是覺得與父母間的溝通有代溝的時候,也許現在這樣的代溝與衝突也持續的發生在現在的生活當中。大至未來的職業選擇要怎麼走;小至每次冬天父母塞到我們手上那見自己早已不穿的厚外套。雖然心裡多少會覺得有些不自在,其實自己多少也知道,這些舉動來自父母對於我們的關心。不過,我想不少小孩都會希望能夠保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間。

Satir說過,家庭會塑造生活在其中的成員,很多個性上出現的問題往往與家庭有關係。同時,Satir在輔導上也會建議我們能做到「表裡一致」的溝通,並擁有一顆願意與他人接觸的心,在尊重、接納與信任下,我們能夠嘗試去改變一些家規(Satir,1994;引自張苞意琴、陳麗雲,2001)。對於很多想要化解跟父母間代溝的小孩,大概在人生中都有過想要跟父母親訴說自己心裏真實的想法,並且努力嘗試兼顧彼此需要的時候。有時甚至會為此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整理思緒,猶豫了許久才向父母坦白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自己坦承的表白,換來的並不一定是父母開放的回應。像是張苞意琴老師(2001)所撰寫文章中的案例,嘗試與母親溝通用平和語氣向母親訴說自己需要自己生活的陳先生,他母親對他的回應是哭泣著的衝突。這樣的事情也許在你我的生活中都曾經發生過,當你苦思許久後好不容易才盡可能的用平靜的口氣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換來的卻是父母的不解、冷漠或是衝突。歷經幾次經驗後,也許自己也默默的覺得是不是不該和爸媽說出自己的想法。

Photo by Icons8 Team on Unsplash

也許,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想,或許我們在自己的心理已經做好了準備,對於我們自己的想法怎麼去說也在腦中預演了無數次,但對於自己的父母來說,可能是在沒有太多心理準備的狀況下面對我們帶來的衝擊。有些父母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可能來自於她們過往的生活經驗或是身邊的環境,這些價值已經融入他們的血液當中,要突然拋下這些想法,就像是身上的某一部分被剝奪了一般。

關係的改變,在衝突中會發生,不過同樣的,也許我們也可以試看看在和諧中改變關係,有時候在關係和諧的狀況下,才有辦法踏出改變的那一步。

彼此考慮家人能夠接受的限度,從一些微小的事情開始,也能慢慢地開啟溝通的橋樑。

作家宋宜慧老師(2019)寫下的:每個父母都是當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的,世間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相互同理的親人。與父母的相處與陪伴,是我們在親情中會不斷學習的,也是上天給予我們的思考和領悟。

張包意琴、陳麗雲(2001):和諧中變革:易經與華人的心理輔導。本土心理學研究,14,199–235。

宋怡慧(2019):用書脫魯的一生閱讀術。親子天下。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80516

心裡箱

走過的路途不見得清楚記得,只是種種感受會留在屬於我們心裡的箱子。打開箱子需要勇氣,伴著親近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遇的獨一故事,認識世界,繼續遠行,其實認識的是我們自己。